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演艺现代化生态建设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北京舞蹈学院成功召开。本届年会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北京舞蹈学院主办,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承办。全国艺术管理学界、业界群英荟萃,广大文化产业、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共襄盛会,这是中国艺术管理教育领域20年后一次崭新的“再出发”。大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的新思维、新路径和新方法”,设置了主论坛、硕博论坛、产教融合高峰论坛等单元,包括开幕致辞、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环节。大会和大赛同期举行,共计有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600余人次在现场参与了此次盛会,线上观看活动的观众累计达到了8.5万。



点击视频观看年会盛况


在19日召开的“中国式”演艺现代化生态建设高峰论坛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明亮,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席、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宋官林,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庹祖海,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余丁,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姚睿,北京演艺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利,四川天府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传,浙江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周阿勇,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规划处处长刘立明,吴氏策划总经理郑颖,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贾新辉出席此次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由艺术实践中心主任、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主持。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

作开幕致辞及主旨发言


在开幕式致辞和主旨发言中,巴图书记指出,在风起云涌的艺术大潮中,艺术院校与商业和市场中心应该保持一定距离,守住校园的一份宁静,但距离又不能太远,要时刻闻到来自潮头的味道,这个分寸是我们应该为行业进步贡献的价值尺度:一是贡献推进艺术进步的先行者。作为行业的源头,我们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正如我们的前辈李正一、唐满城、孙颖创造了中国古典舞这个新舞种。二是贡献守护艺术留存的先倡者。我们在深入生活中做艺术的发现者、加工者和提纯者,正如我们学院以高度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通过“沉香”收集整理民间艺术形态,通过传统经典组合等课程建设赓续和发展传统。三是贡献阐释艺术真谛的先觉者。吕艺生等前辈通过对艺术的探究与表达,捕捉艺术发展的脉络,引领艺术发展的趋势。四是贡献承担国家使命的战略艺术家。舞蹈艺术的特殊属性与集体意识、综合素养、坚强意志、旺盛的生命力相关联,培养出陈维亚等具有先进艺术观念、综合艺术集成、卓越艺术组织能力的战略艺术家。五是贡献担纲舞台要角的表演名家。学院是艺术明星的梦工厂,是表演人才培养的最高教育平台。六是贡献研创学院派作品的艺术家。学院是文化性、学术性、实验性艺术作品的孵化地,王玫、田露、许锐、张云峰、任冬生、靳苗苗们正在发挥他们在演艺领域内的特殊影响力。七是贡献传播艺术的文化使者。马拉霍夫、卓依代表了在国际艺术发展核心领域的艺术存在,马蛟龙在智能时代传播了舞蹈文化,张海君在融合发展的演艺时代推介着学院作品。可见,艺术院校在演艺市场体系中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作《演艺发展从观念到实践的融合创新》发言


许锐院长在主题发言中结合学术研究、创作实践和管理工作,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演艺发展从观念到实践的融合创新。第一,从管理机制上,演艺传统工种的边界发生变化。以一个特殊的角色“戏剧构作”切入,反映今天演艺制作和经营管理在传统分工基础上,更需要涉猎甚广,兼备制作策划、艺术创作、经营管理、媒体互动等能力的“通才”特质的人才。第二,从舞台技术上,演艺视觉呈现的边界趋向整合。当前舞台演艺中“视觉总监”角色的出现,反映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促使舞台空间从传统舞美、灯光、服装的表达,完全打破了视觉呈现的边界,转变为新空间与新媒体的元素的视觉整合。第三,从表现样式上,演艺表达方式的边界深化融合。以希腊先锋艺术家帕帕约安努的作品《美狄亚》和乌镇戏剧节中的《奥涅金》为例,从极富创意的舞台,到无法定义的艺术本体归属,独树一帜的试验性创作实际上反映的是贯通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边界的深化融合。第四,从类型划分上,演艺传统类型的边界产生交叉。以河南卫视和北京舞蹈学院合作的舞蹈节目《舞千年》为例,突破了电视媒体通常采用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的惯常做法,从作品出发,从戏剧和影视方式引导观众进入舞蹈表达的空间。这一创新在影视和舞蹈间产生了交叉,而这种交叉恰恰是演艺类型的融合创新之处。第五,从生态构建上,演艺机构院校的边界深刻互动。艺术实践在院校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特重要的作用,以传授知识积累与运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今天越来越深刻转化为知识选择与创造。这样深刻的命题在未来教育模式中是无法回避的,也是必须要进入深水区探索的。因此,人类发展领域上创新成果往往发生在交叉和边缘的领域,演艺领域同样如此。我们面对冲击,应当更加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演艺本真特质,也要以更大勇气去拥抱变革。


以下嘉宾按发言顺序排序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基金理事宋官林作《领略院校、院团、经济、剧场交融互鉴跨界融合新气象  拥抱院校、院团、经济、剧场艺术管理管理艺术新境界》发言


宋官林副主席在主题发言中强调,艺术管理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其一是重点创作与演出活动的关系;其二是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其三是业务主业与生存副业的关系;其四是艺术风格与创造创新的关系。对于研究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和特点,宋官林指出,新时代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排演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这是新时代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实现这一标准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剧目与时代的关系,剧目要体现时代精神;二是剧目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检验作品成败最重要的试金石;三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要重视艺术规律,重视各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


宋官林副主席还提到,院团要把握好演出市场的特征和规律。近年来,院校、剧院、剧场、演出经纪机构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新时代中国演艺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特征。艺术院校具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时间优势、经费优势,期待艺术院校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排演面向未来、精致、经典的剧节目,举办具有艺术性学术性的艺术活动,构建具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学术高地,搭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 开创国有文艺院团发展新格局》发言


景小勇书记聚焦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面向市场,创新改革发展新方式的措施进行了分享。一是调整产品供给格局,从以输出演出为主转变为以输出创作和演出并重。二是艺术生产从条件导向向以市场和产品导向转变,勇敢面对市场检验。三是艺术生产把握六个环节,创作与传播并重,扩大艺术的传播力。四是强化艺术创作的文化支撑。五是建立项目制管理方式,把激励机制落到实处。六是重视基础建设,为艺术生产提供机制保障。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建设,加强研究与评论,为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景小勇书记强调,我们要交流互鉴、融汇贯通,促进院校、院团、剧院、演出机构共同发展。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要与全国剧院、演出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演艺创新发展联盟。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国内顶尖艺术院校推进务实合作,签订战略合作,促进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增设专业课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互聘、加强专业人才流转、建立舞蹈艺术普及领域交流机制等方式,共同探索院校、院团合作模式。



浙江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周阿勇作《改制院团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和实践》发言


周阿勇总经理以浙江歌舞剧院为例,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艺术创作与院团管理纵深发展,让改制院团路子走得更稳、更宽广。浙江歌舞剧院是一家综合性文艺院团,对于院团+剧场+学校“院校场合一”运营模式进行了实践,他认为,该模式下院团演员可转岗至艺校、剧场幕后工作,有助于拓宽专业人才成长路径;有助于剧场的运营和发展,有助于艺术培训学校的运营和发展。在市场开拓方面,他表示,浙江歌舞剧院积极探索以“地方特色题材”+“省属院团资源”的合作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省地协作”模式发展路径。向内,不断做精做强院团的艺术创作、舞台制作等专业力量,向外,深入挖掘各地市的特色题材作为创作素材,联合定向创作艺术精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最后周阿勇总经理表示,浙江歌舞剧院将坚持走品牌之路,用好的作品赢得市场,用好的市场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与各院团深入合作,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共同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北京演艺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利作《院线建设与文艺创作:构建中国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的院线生态》发言


张利先生从院线建设角度,结合院线运营实践,分析如何参与到舞台艺术创作工作,为中国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打造一个良性生态。对于院线建设方面,他表示,剧场行业的院线化发展既是政策导向,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剧院院线化发展有利于实现行业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剧场院线化发展对解决剧场行业当前存在经营模式单一、缺乏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程度低下,使用率有待提升等的经营管理问题,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张利先生还提出,院线应进行平台化建设以及特色化经营,他在中演院线负责时提出了五型剧院建设的理念,即着力打造以“生产型、市场型、品牌型、中心型、智慧型”为内涵的“五型特色化剧院”。他强调,“剧场院线”在舞台艺术创作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为中国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的生态,并且表示期待在新的时代,剧场院线能够在文艺创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艺术院校和文艺院团一道,推动中国文艺迈上新的高峰。



吴氏策划总经理 郑颖作《专业与专注:演出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发言


郑颖总经理从集团自身发展历程和项目案例出发,在文艺作品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为全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在引进方面,吴氏策划开通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巡演流动机制,她指出,在引进来方面,整个业态的发展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连接和良性循环,剧场的长期持续运营,院团能够创作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作品,就能为业态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


在“走出去”方面,吴氏策划带领国内院团在全行业共同的支持和信任下在国外建立一席之地,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形成可持续的规律性巡演模式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双方文化的融汇贯通与艺术实践的相互学习。无论是引进来和走出去,演艺经纪公司都应该从如下五个方面,做到专业和专注。一是积累专业渠道和优质资源;二是遵循诚信契约的原则,保障行业良性发展;三是立足于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人才;四是提升对于市场的敏锐度,迎合不同地区的需求;五是以点带面,持之以恒,积极构建中国演出行业的新气象。



四川天府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传作《融汇贯通下演艺经纪的创新实践》发言


刘传书记在发言中提出的第一个重要观点是改革,为重构演艺生产关系、激发演艺生产力,改革是唯一的出路,演艺生态的发展是一场广泛而长期的变革,不仅包括院校、院团、经纪机构、剧场各个产业链环节,还包括从这四大环节衍生出的艺术教育、演艺周边消费的全产业链体系。四大环节相互之间既有分工侧重,又不断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国式”演艺生态融合发展。对四川天府演艺集团而言,改革是求生存发展。第二个观点:创新,并且基于分析四川天府演艺集团近年来的实践进行总结。首先是向下深耕,从丰富节目源的供求侧改革去创新。天府演艺集团依靠的是“名家名人名校名团名制作机构”的“五名”战略解决艺术生产和供给的问题。其次是向上创新,在危机时刻开创线上云端剧场去激活。再次是向内突破,用构建演出品牌化运营体系去保温。最后是向外行走,用着力构建区域性演艺市场格局去开拓。



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姚睿作《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演艺新生态》发言


姚睿书记表示保利剧院坚持多元布局,推动行业发展。实施“六个平台、四大业务板块”发展战略,第一管理平台, 管理工作有统一标准,将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经营相结合;第二是演出运营平台,进行了区域性划分,通过三级采购来达到各城市不同的经营目标,依靠总部审批来保证院线的统一性,引进优质剧目,组织院线巡演;第三是剧目创制平台,作品的审核与立项由该中心把控,统筹内容生产,助力剧目原创;第四是营销平台,是承担着院线营销矩阵的还有剧目宣发的平台,优化剧目宣发,赋能票务营销;第五是艺术教育平台,利用核心优势,完善产业布局;第六是建设平台,让专业能力与资源优势珠联璧合。共涉及渠道、内容、营销、艺术教育这四个板块。


新业态方面,姚睿书记提出保利剧院在做三个规划,一是数字化演艺平台,二是智慧剧院平台,三是开通了保利剧目评价体系。另外,他强调,保利剧院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希望跟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与艺术院校合作,坚持“四位一体”,将一线反馈的数据和新的实践探讨上升为理论,参与到教育培训中去,这也是作为一个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作《国家大剧院的文化平台建设》发言


张尧副院长表示,国家大剧院以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为办院宗旨,成为融合艺术创作、制作、展示、传播、交流等领域的国家级文化平台。大剧院肩负着文化传播和艺术外交使命,是中国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十六年来,剧院围绕演出经营、艺术创作、剧目制作、艺术普及、美育教育、艺术交流、剧院管理和院团建设等相关领域不断开展创新实践,通过表演艺术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艺术普及教育平台、综合艺术展示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六大平台”建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形成了“国家大剧院制作体系”“国家大剧院运营管理模式”“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模式”等重要品牌项目。


张尧副院长强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国家大剧院将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以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为原则,不断加强“六大平台”建设,探索和完善剧院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明亮


王明亮主任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以来,聚焦一个中心任务,那就是助力出精品、攀“高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围绕舞台艺术和美术两个领域。始终坚持三项原则:坚持社会性,面向全社会艺术机构、艺术家敞开大门;坚持公开性,所有运作方式、工作流程、项目名单等,全方位向社会公开;坚持规范性,围绕项目管理和内部管理,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方法、标准。取得了四项主要成果:一是出人才,许多参加过艺术基金项目培训或获得过项目资助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成为了舞台和美术领域的骨干力量;二是出作品,艺术基金资助的49部作品荣获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38部作品荣获了“文华大奖”,均占获奖总量的80%左右;第三是培育了良好艺术生态,打破了体制、系统、行业和地域的局限,充分调动了全社会的积极性;第四提升了艺术领域治理能力,推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增强了精品意识、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提高了项目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计划实施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王明亮主任强调,院校、院团、经纪、剧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艺术基金的资助体系覆盖了舞台艺术的各环节,与各类型的项目主体都有紧密联系。推动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王明亮给出三点建议。第一,要辩证看待融合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合理性,也要明晰业务主次,平衡好“小而精”与“大而全”的关系,共同建设梯队合理、机构优良、管理科学的演艺行业主体生态。第二,要加强信息沟通交流,搭建综合交流平台,通过机制性的工作安排,加强信息交流联络,密切彼此之间联系,创造更多合作机会。第三,要加强资源共享。从演艺行业发展的全局谋划自身发展,鼓励开放包容、团结合作,围绕优秀创意、优质项目,让作品版权资源、人才资源、场馆资源、品牌资源等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将雄厚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共同谱写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论坛由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主持


张海君主任谈到,在北京舞蹈学院主办第十八届中国艺术管理年会之际,特别组织、策划、举行以“融汇贯通背景下——院校、院团、经纪、剧场的宏观定位与使命责任为主题的“中国式”演艺现代化生态建设高峰论坛,邀请国内知名院校、院团、剧场、演艺机构的领导者、运营者、行业专家等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四大主体在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深入探讨目前面临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通过此论坛,希望为中国的演艺行业提供一个共享经验和见解的平台,推动我国演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演艺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签到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是国内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共享性学术共同体,以院校轮值的方式每年召开年会,讨论学术热点、教学重点和实践难点,并同期举行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策划大赛。2023年中国艺术管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于11月19日在北京舞蹈学院顺利闭幕,从学术前沿到行业动态,与会嘉宾在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探讨中对艺术管理领域近年来的理论重点、实践难点、评价关键点做了全方位的梳理。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高水平”“特色型”的办学理念,本届年会在呈现方式、议程设置、举办规模上开拓了学术论坛的多重可能性,展现了北京舞蹈学院师生专业的艺术素养和超强的管理能力。在为期两天的年会系列活动中,累计来自全国各地的线下600余人次、线上8.5万人次的参与,不仅体现了艺术管理领域学术活动的热度与潜能,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艺术管理扬帆起航“再出发”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中国艺术管理领域会积淀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北京舞蹈学院也必将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争做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全面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大学建设新征程。







来源:人文学院  艺术实践中心

文字:李晓唱、李艺璇、刘湲清、丁戎融、徐佳玥

图片:顾晶辉、张东红、宋俊晓

视频:北舞创业园华裳舞品工作室

排版:肖宇欢 周唯

责编:王渊博



总第 1341 期

2023 第 19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